非婚生子女的抚养纠纷、财产继承纠纷、医院产房调错新生儿导致的亲生子认定,以及被拐骗和失散子女的认领等,需要所谓的亲子鉴定,而其中必须使用一项生化技术——PCR。
PCR的全称是聚合酶链式反应(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),简单说就是用人工技术不断复制DNA,让它一变二,二变四,越变越多。自然状态下提取的DNA样本浓度一般都比较低,通常要通过PCR扩增后,才能用于检测、测序、转基因等操作。
那PCR技术是如何发明的呢?还得从PCR之父、诺奖得主穆利斯(Kary Banks Mullis)说起。
穆利斯,1944年12月28日出生于哥伦比亚市的一个农民之家。
小时候的穆利斯就不走寻常路,对科学充满兴趣,尤其是火箭,太空探索等。17岁那年,小穆利斯做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发明——将加热的硝酸钾和糖混合,作为玩具火箭的燃料,然而,他发明的燃料没能让火箭上天,反而差点引发火灾。
吊儿郎当的穆利斯高中毕业后,考上了全美三大理工院校之一的佐治亚理工学院,从小时候起就对化学感兴趣的穆利斯,在进入大学后理所当然的选择了化学专业。然而,进入化学专业的穆利斯,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,开始合成并使用各种致幻类药物,而且他只合成那些合法的致幻剂,尤其是一种叫做LSD的致幻剂。
本科毕业后的穆利斯转变了研究方向,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生物化学,但是在伯克利学习的6年里,虽然学习的生物化学,但是他并不怎么懂生物。
读博期间,他选修了一门跟自己所学毫不相干的课程——天体物理学。神奇的是,他竟然靠这门选修课学习发表了一篇 Nature论文:Cosm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ime Reversal(时间逆转的宇宙学意义)
后来,据穆利斯自述,当时他在使用致幻药物后,眼前出现了整个宇宙,无数星辰眼前展现,他仿佛看到了宇宙的源头,从幻觉中清醒过来后的自己迅速拿起笔,记下自己在幻觉中看到的一切,最终写成了论文,而且居然被最顶级学术杂志《自然》发表了。并由此拿到博士文凭。
毕业以后的他依然飘飘忽忽,充满着一切不确定的因素。然而命运就是这样的神奇,他竟然能成为划时代的人物。
下面为简要说明,让我们来抓住几点重要的时间节点,来了解一下PCR的发明历程。
一、1983年4月的一个星期五晚。
穆利斯载着女友从旧金山前往乡下度过周末。他开车去乡下别墅的路上,猛然闪现出“多聚酶链式反应”的想法。
汽车行驶在蜿蜒盘旋的128号公路上,看到路两侧的电线杆,一个念头出现在穆利斯的脑海中——扩增DNA片段时,如果同时添加两条引物,分别扩增正义链和反义链,那么只要引物足够,岂不是可以无限循环地扩增下去!穆利斯马上靠边停车,掏出纸笔开始演算。这种扩增方法,每个循环得到的DNA都是上一循环的二倍,那么循环10次DNA就能扩增1000倍,循环个30次就能达到10亿倍!
二、1983年12月的一天。
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穆利斯磨磨蹭蹭地进行着实验,同时为了感情问题焦头烂额。终于在飘雪的圣诞节,他终于成功实现了10个循环后扩增的一个pBR322质粒的一个25bp长的片段,同时也失去了爱情。
三、1984年11月。
在Cetus(西特斯)公司近一年的时间,穆里斯的先后3个技术员首次取得可信的结果,证明了PCR的可行。但他工作期间,要合成DNA引物来进行测序工作,却常为没有足够多的模板DNA而烦恼。
四、1985年初,公司决定让技术精湛的日裔技术员才木(Randall Saiki)加入工作,这是一项正确的决定。在自动化的仪器出现之前,PCR是个劳动密集型的实验方法,需要长时间的反复操作,手脚不利落的人是做不来的。才木的结果则干净漂亮,让人无从置疑。
五、1985年春天。
西特斯的高级主管已经对PCR的潜力信服,也开始担心消息外泄(穆里斯自己是个大嘴巴),而让旁人取得先机。3月里,他们送出了第一个专利申请,也准备在10月举行的美国遗传学会年会上报告成果,但之前必须将正式的论文写好投送才保险。他们决定写两篇文章,一篇关于PCR的理论,由穆里斯执笔先行发表,第二篇则集中在PCR的应用上,以才木的实验结果为主,随后推出。结果整个夏天,穆里斯都在玩电脑,一再拖延论文的写作。到9月下旬另一篇应用文章写好投送时,穆里斯还没有动静。
六、1985年10月25日,申请了PCR的专利(而后在1987年7月28日批准——专利号4,683,202,穆利斯是第一发明人 )。1985年12月20日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PCR的学术论文,共有七位作者,才木排头名,穆里斯则排第四。穆里斯自己的文章两度遭退稿后,公司里有人建议投给《酶学方法》(Methods of Enzymology),主要是因为有人与该刊主编吴瑞(华裔)相熟,较好沟通,同时PCR的性质也适合该强调方法学的刊物。于是,穆里斯的文章终于得到发表,只不过整整晚了一年,到1987年初才问世。这篇文章只有穆里斯及另一位技术员两人挂名。
七、1986年5月,西特斯的主管向冷泉港实验室的沃森(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之一)推荐穆里斯。在冷泉港实验室做专题报告,报告PCR的原理及实际应用结果。这是穆里斯生平第一次受邀演讲,分子生物学界有头有脸的人也都在场。结果他表现不错,建立了往后人们的印象:PCR是穆里斯一手发明的。全世界从此开始学习PCR的方法。自此,PCR之名及其强大的应用性就广为人知了。
八、1986年春。穆里斯首度提出使用耐高温DNA聚合酶的想法。
将PCR变成真正成熟技术的临门一脚,则是耐高温DNA聚合酶的引进。先前提到,PCR的操作过程中,需要反复加热与降温的步骤,而前一次循环所使用的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在高温下就变性了,因此在每一次冷热循环之后,都要加入新鲜的聚合酶。这个做法不但烦琐,并且昂贵。按当时的价格,一次循环所需的聚合酶值1美元,30个循环下来就是30美元,循环更多次就更不得了。经过文献搜寻,果然找到了两篇有关文献,较早的一篇是在美国做的,另一篇则是俄国科学家的成果,以俄文发表。
Saiki等在黄石公园温泉中分离的一株水生嗜热杆菌(thermus aquaticus, Taq) 中提取到一种耐高温DNA聚合酶。该酶耐高温的性质使其热变性时不会被钝化,不必在每次扩增反应后再加新酶,从而极大地提高了PCR扩增的效率。Taq酶的发现,使得PCR真正变为现实,为其自动化铺平了道路。
九、1989年——PCR爆炸年。
美国《Science》杂志列PCR为十余项重大科学发明之首,将热稳定DNA聚合酶命名为“年度分子”。
十、1993年,至此十全十美。穆利斯博士因PCR技术荣获诺贝尔化学奖。
在1993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演说上,穆利斯反复提及当时的女友,表示获得诺贝尔奖也弥补不了失去他的悲伤。然而,他在50岁前就结婚四次,还因为在公司乱搞男女关系而被停职。
穆利斯是一个怪异、特立独行、桀骜不驯的人。公开承认对致幻药物LSD的使用,甚至表示它有助于自己的思维过程,关于PCR的灵感也受益于LSD。除此之外,穆利斯不相信全球气候变暖,认为这是环保主义者的阴谋。他否认HIV病毒会导致艾滋病,觉得这是政府机构为了赚钱而提出的阴谋。
可以说凯利·穆利斯的一生是经常不按常理出牌的传奇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!尽管如此,《纽约时报》曾评价穆利斯的成就,“高度创新,非常重要,将生物学划分为了两个时代:PCR前时代和PCR后时代。”